萧乾,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蒙古族,1910年1月生于北京,记者、作家、翻译家。1934年萧乾就读燕京大学新闻系时,在《我与文学》一文中道明他的写作抱负是“经过新闻作业以到达文艺创造的意图”。1935年大学结业后,萧乾先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兼任记者。这一段时期他奔走于鲁西水灾、岭东潮汕、滇缅公路等新闻现场,宣布《鲁西流散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等多篇深具人道主义情怀的通讯报导。20世纪30时代也是萧乾小说创造的首要时期,早在1929年他的小说《梨皮》就宣布于《燕大月刊》,尔后他又连续写出《篱下集》《栗子》《梦之谷》等著作。1939年萧乾远渡英国任教,并受邀担任报社的驻英特约记者。在欧洲七年间,他亲历二战,写下一篇篇观念尖锐、爱情真诚的战地特写。新我国建立后,萧乾先后担任《公民我国》副总修改、《译文》修改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修改。他的长篇通讯《土地回老家》被译成11种言语,向国际展现我国农村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后,他投入到散文写作和文学翻译中,晚年与妻子文洁若一起翻译了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巨作《尤利西斯》。
本年适逢萧乾诞辰115周年,本刊特邀学者云韬撰文,评述萧乾的写作之路,一起摘编巴金与萧乾的信件往来以及作家、学者编撰的萧乾形象文章,追怀他“未带地图”的生命旅程。
从北京贫穷家庭的遗腹子,到领民国文艺习尚之先的《大公报·文艺》主编,再到第二次国际大战欧洲战场上仅有一位我国内地记者,之后抛弃英国剑桥大学抛出的热心橄榄枝,跟随青年时代的爱国崇奉,决然归国投身新我国建造,新时期以来以中心文史馆馆长身份为我国文明作业添砖加瓦,并在耄耋之年把才调再次倾泻于翻译,与他的爱人——著名作家、翻译家文洁若联手,让声称最难明“天书”的意识流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一批重要外国名著进入华语阅览圈。他,便是萧乾,新我国建立之前,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和新闻报导的重要标杆;新我国建立之后,人生后半段成为汉译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特别时代的磨难,并没有折损他的勤勉与仁慈,百万字著作之外,萧乾终身勤勉、谨慎、热心,他无私奉献、热诚报国的家国情怀,是他留给咱们晚辈的一份名贵遗产。
萧乾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曾帮忙埃德加·斯诺编选《活的我国》。1935年,他以《评论研讨》顺畅结业,同年出书结业论文,该文在我国评论研讨范畴具有开创性含义。之后,他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公报·文艺》,兼任旅游记者。萧乾在20世纪30时代的小说创造,是他文学意趣焕发的开端时期。他最早创造的小说《梨皮》宣布于1929年,尔后宣布两部短篇小说集《篱下集》(1936)和《栗子》(1936)、长篇小说《梦之谷》(1937-1938),和短篇小说《一只受了伤的猎犬》(1938年)。1947年今后零散写出《珍珠米》等短篇小说。虽然数量不多,萧乾的小说还是以浓郁的情感表达、深沉的底层关心、诗意的意境营建等成为京派小说的重要代表。
作为京派文学的后起之秀,他与林徽因、朱光潜、梁宗岱、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等交游亲近。萧乾结识的文学长辈,尤其是沈从文、巴金、冰心等,对他的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视他为乾弟,不只协助萧乾宣布锋芒毕露的小说《蚕》,还与杨振声联合引荐他进入《大公报》,力推萧乾接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与他联名出书《废邮存底》,频频的信件交流中布满着文学的讨论与鼓舞;“挚友、益友和畏友”(萧乾写给巴金的同名回想散文)巴金称萧乾为“奇才”并不时给予他精神上的引导与支撑;冰心亲热地称他为“小饼干”(萧乾原名萧秉乾,取谐音),并说“见了‘饼干’,就像见了我亲弟弟相同”。萧乾与巴金、冰心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名贵友谊,当事人的厚意回想可见于文洁若的《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和萧乾、文洁若的《冰心与萧乾》两书。
萧乾的年少处于我国在帝国主义铁蹄下苟延残喘的时期,他著作中个人命运的悲歌无不折射着国家位置的衰败。作为“暮生儿”的他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11岁痛失母亲,开端单独闯练。他奔走在地毯作坊、羊奶厂和书店,在教会校园崇实校园里半工半读。萧乾小说中“压榨/被压榨”二元敌对的情境设置便是他年少时生长阅历的折射。受教会校园就读阅历和年少触摸的基督教徒的影响,萧乾往往将小说中的压榨者刻画为一些有钱人,或“洋人”“牧师”“传教士”,由此也取得“反基督教作家”的称谓。他小说中的被压榨者多为儿童、寡母,以及一些城市基层布衣如《花子与老黄》中的“老黄”、《邓山东》中的“邓山东”、《印子车的命运》中的“秃刘”等,这些人物一起组成弱国子民的人物群像。萧乾自视为“边缘人”,不时化身为《梨皮》中的“狗儿”、《小蒋》中的“小蒋”、《花子与老黄》中的“七少爷”、《邓山东》中的“我”、《俘虏》中的“铁柱儿”“荔子”、《篱下》中的“环哥”、《放逐》中的“坠儿”、《矮檐》中的“乐子”、《落日》中的“乐子”等贫弱儿童,重复咀嚼年少时的悲苦回想。萧乾笔下的磨难儿童总与相同惨痛的母亲、姐姐等软弱女人彼此偎依,而强有力父亲人物的空缺不只契合萧乾的实在的日子境遇,也蕴含着萧乾对懦弱国家位置的无法。
“无家”与“弱国”的叠加加剧了萧乾心里需求倾泄的苦闷,以文学医治心灵伤口的写作意图使得萧乾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郁达夫式“自叙传”特征。他不断着重自己的“郁闷”和“病态”,苦于无法走出极点心境——过度的活跃热心和悲观厌世,常常徜徉在抒彩稠密的小说中寻求心灵安慰。小说中人物呈现高度模式化倾向,环哥与母亲寄住在亲戚家的故事设置呈现在《篱下》《矮檐》《昙》《落日》多篇小说中。他的小说浸透对家庭温情的浪漫幻想和对有钱人恶霸欺凌良善行为的无情揭穿。面临日军铁蹄下的民族危险,萧乾一向苦恼于如何将高度丰满的个人情感与对国家大事的直接再现进行更好交融,1933年末他对巴金的挨近是他为心里对立寻觅出路的预兆。他承受巴金的建议,调整写作途径,期望走出个人“小圈子”,进入人生“大圈子”。可是,对实际的极度绝望使得他不得不暂时遁入虚无的“梦之谷”,烘托了化名为“萧若萍”的他在悠远南国逃亡时邂逅并痛失一场触目惊心爱情的实在阅历。消失于国难暗影之下的诗意国际无法耐久,因为各种主客观要素,萧乾这一阶段的文学探究戛可是止。
1939年,时任香港《大公报·文艺》担任人的萧乾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这也是老舍从前任教的当地),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尔后,作业与人事的变化、新闻作业逐步取得的注重,加上理性层面的文学救国论和理性层面的片面内倾创造的对立,终究导致他完全离别小说写作,专事新闻记者作业。1942年夏,他辞去教职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稠密的心思小说创造与研讨气氛中,他重投艺术本体寻求之怀有,主攻英国心思派小说,这一挑选和他早年的文学旨趣是相符的。而当他认识到这些意识流著作“脱离了血肉的人生,而变为笼统、形式化、纯智巧的文学游戏了”(李辉《浪迹天涯——萧乾传》),又决然抛弃学业,全身心投入记者作业。
1944年后,萧乾以战地记者身份亲历诺曼底登陆、前进莱茵河、联合国建立大会、英国大选、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等重要前史时间,写下《进军莱茵》《美国形象》《南德的暮秋》等通讯。1939-1940年间的“伦敦特写三部曲”——《血红的九月》《银风筝下的伦敦》《对立交响曲》也为人称道。在《银风筝下的伦敦》中,他写道:“一个妇人由崩塌的房子底下被拖出来了,她一向比及得知自己那四岁的孩子安然无恙才断的气,把悲痛托给了从戎行赶回的老公。在同一天,他没有了妻子,也没有了爹娘同兄弟,怀有着那咧嘴哭的孩子。”他将怜惜民生疾苦的人道主义情怀与注重日子细节的文学视角凝结为实在而尖锐的白描笔法,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报导。空袭下受难的“活宝”英国牲畜,战役中大方、诙谐、达观的伦敦民众,六年欧战之后急需向我国亲人报平安的柏林留学生……聚集民生、以小见大的选材,加上简练镇定的新闻式言语与幻想和热心兼具的文学式言语,使得他的采写脱节了概念化报导写作的窠臼,鲜活而生动地再现了战役布景下的社会宽广画面与一般底层民众。用萧乾的话说,报告文学(新闻报导)便是“鼓面上跳舞”(丁亚平《别离在新世纪之门——萧乾传》),即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最大极限发挥文艺笔法的利益。
在萧乾旅英的七年间,祖国母亲一向是他放不下的挂念,他竭尽所能使用各种时机大力宣扬我国抗日。“作为《大公报》的记者,我梦想用我的滚烫的文字,暖一暖母亲的四肢。……而我梦魂环绕的依然是我的贫弱的祖国。”(萧乾《我的年轮》)萧乾在剑桥大学肄业期间常常参与丰厚的“课外活动”,如辩论会、电影学会、读剧会、茶会等,伯特兰·罗素和李约瑟都常请他去吃茶。萧乾与威尔斯、艾克敦、乔治·奥威尔以及布鲁姆斯伯里集体(the Bloomsbury Group)交好,尤其是布鲁姆斯伯里集体,其以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她的画家姐姐瓦妮莎·贝尔为中心,调集一批多来自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的常识分子如E.M.福斯特、T.S.艾略特、阿瑟·韦利等,传承剑桥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可谓英国现代主义文艺运动的中心力气。在他们的热心邀约下,萧乾进行了介绍现代我国的一次次讲演,振臂呼叫国际怜惜,这些英文讲演大都被刊登在英国报纸上,为我国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怜惜。
1942年《联合国家一起宣言》的宣布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构成,我国成为英国的盟邦,加上第一次国际大战以来英国常识分子对片面寻求科学技术进步行为和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东方哲学的探究热潮,致使珍珠港事情以来,英国读者想了解我国的希望空前地剧烈。萧乾1942年出书的著作《磨难时代的蚀刻——现代我国文学俯瞰》(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 A Glimp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和编选集《我国而非华夏》(China but Not Cathay)引起许多注重。1944年,他又连续出书文集《龙须与蓝图(战后文明的考虑)》(The Dragon Beards Versus BluePrints〔Meditation on Post-War Culture〕)、编选集《千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小说集《吐丝者》(The Spinners of Silk,或译为《蚕》)。他的这五本由相关讲演和文章兼并的英文著作会集介绍我国的新文学运动、抗战文艺、近现代史和中华文明相关常识,被人合称“英伦五书”。萧乾一方面期冀陈旧我国向现代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赶快脱节落后位置;另一方面极力重建现代我国形象,以批改英国人以及西方人对古玩式我国的刻板形象。这五本书在英国取得再版,并有多篇评论宣布,《吐丝者》还于1947年在瑞士苏黎世以德文译著出书。
1946年萧乾回国,在上海、香港的《大公报》编撰社论,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与新闻系教授。1948年,他参与我国地下组织领导的《大公报》起义筹备作业和对外宣扬刊物英文版《我国文摘》的修改业务。同年,他将《大公报》“红毛长谈”专栏的文章聚集出书了杂文集《红毛长谈》。该书假托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逃亡商人、红毛记者“塔塔木林”来调查20世纪40时代的我国社会实际,对其时我国人现已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予以深入分析,极尽诙谐和揶揄之能事,展现了萧乾挖苦杂文写作的出色才干。
新我国建立至1956年,萧乾历任英文《公民我国》杂志副总修改、《译文》修改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修改、《公民日报》和公民文学出书社参谋等。破旧立新的前史革新使得萧乾心境振作,写下多篇特写,热心讴歌社会主义建造。新我国建立前,萧乾就写下许多旅游通讯,那时的他,专心为了“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叫,向漆黑进攻”(萧乾《人生采访》)。萧乾在国内遍访归绥、鲁西、湘黔、滇缅、岭南、海陲等地,在国外脚印遍及西欧、美洲和南洋等区域,游历中的所见所感激起他创造了多篇反映社会实际的佳作。萧乾在大学暑假期间,乘坐卡车在平绥线上调查塞外面貌,写下他生平第一篇报告文学《平绥道上》(新我国建立后他把标题改为《平绥琐记》)。他在采访过鲁西的黄河决堤大水灾后,写出《鲁西流散图》等一批反映民生疾苦的特写名篇。在他的许多通讯中,《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是广为传扬的佳作,山水通讯《雁荡行》等别具特征,他的西欧战场报导也最为世人所熟知。为一块馍馍你争我抢的难民、在赈灾中中饱私囊的官员、壮丁们用白骨血肉铺成的滇缅路……如果说,曩昔的漆黑实际唆使萧乾用如椽巨笔歌民生之哀哭,新我国的繁荣气候则鼓励他线年头,萧乾参与了湖南省岳阳县的土地改革。很快,他的长篇特写《在土地改革中学习》在《公民日报》宣布,描画了我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撑起农人腰板的社会画面,得到主席的亲笔引荐。数万字的长篇英文通讯《土地回老家》在英文版《公民我国》连载,很快被译为11种外文,以土改中的生机我国有力反击了西方国际对我国重生政权的成见。1956年,萧乾随作协访问团到内蒙古进行观赏旅游,这也是他生平第三次来到内蒙古,受发生着剧变的新时代的感化和蒙古族身份的影响,萧乾挥毫写下《万里赶羊》《草原即景》《时代在草原上腾跃》,讴歌自己先人日子过的土地上的翻天剧变。
1989年,鉴于萧乾在我国文明史上的出色贡献,他被任命为中心文史馆馆长。萧乾召唤联合全国32家文史馆,一起编纂了《新编文史笔记丛书》。这套丛书共50册,六千余篇,五百多万字,汇编全国两千多位文史馆馆员和馆外的耆宿名人亲闻、亲见、亲历的清末至新我国建立的典故轶事,对补足正史具有极端重大含义。他还对各地请他写序的来信一概“有求必应”,为《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我国现代文学名著丛书》等书写下很多序文。1990年头,在深重的行政作业之余,八十高龄的萧乾和妻子文洁若投身《尤利西斯》的翻译,历时四年乃成。这部译作的诞生代表了萧乾多年文学翻译作业的顶峰。新我国建立后,萧乾就不连续地从事着外文翻译作业,仅1956年就译有《莎士比亚戏曲故事选》《好兵帅克》《大巨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三部名著,并以译笔流通、文字灵动著称。面临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首”的传奇著作的应战,在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前提下,他们的翻译尽量保留了乔伊斯的言语风格和叙事技巧,包含意识流方法和多言语稠浊的特色。为便利读者了解,萧乾配偶还编撰了厚厚的导读册和20万字左右的注释,解说其文明布景、前史典故和言语难点。《尤利西斯》的翻译作为萧乾20世纪40时代未竟“剑桥梦”的接续,在文洁若担任“信”,萧乾担任“达”“雅”的互补协作中,成果了华语国际第一个《尤利西斯》中文全译著。自称副业是“交流土洋”的萧乾,还活跃连续自己在20世纪40时代旅英期间的文明交流作业,屡次走出国门,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参与文明交流会议并宣布讲演,介绍我国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他的文学与新闻思维。
改革开放后的晚年萧乾,以“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为座右铭,竭尽全力地编撰回想散文,进行斗胆的自我解剖。代表著作有《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想录》《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等长篇自传,以及《一本褪色的相册》《点滴人生》《我这两辈子》《八十自省》《一个达观主义者的独白》等漫笔。尤其是《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想录》,以其平实文笔和实在心里裸露而广受好评,也最为萧乾所珍爱,在他的力邀下由美国汉学家金介甫译为英文。该书还有汉学家丸山昇的日文译著及其他语种译著。
这,便是萧乾。萧乾称自己为“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在宣布《梦之谷》之后,他离别小说探究专事新闻写作;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到手在即,他又旋即抛弃,回头赶赴欧洲战场——这两次人生路向的困难取舍,别离对应我国国内抗战全方面迸发和英国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役最为剧烈的时间。他的阅历与挑选,与夏志清所谓“感时忧国”的常识分子的命运重合,一起编写了国难时期常识分子为国为民的熠熠华章。近代以降、“五四”以来的民族忧患内化在他心中,跟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演化为更为明显的“国家至上”观念和中华民族的大情怀。这也是他在新我国建立之际义无反顾抛弃优渥待遇回到祖国的原因地点。抗战完毕后,萧乾再次回归对言语本体的寻求。他不时着重,从20世纪30时代初踏文坛开端,他的终究鹄的是写小说;到了40时代,野心依然是在小说写作上。改革开放后,萧乾活跃介绍并翻译意识流文学。他晚年屡次表达了对审美问题尤其是对言语的注重、自己当年从事新闻作业的权宜考虑。他在采访中不时说到“我还想写一个长篇小说”,在文学自传中不止一次表达自己的真实爱好在讨论文学言语,“我喜爱新闻这一行,可是我更爱文学创造”(萧乾《回忆我的创造路途》)。晚年萧乾的回想录大多环绕文学打开,而较少对新闻写作进行总结。纵观萧乾早年的文学旨趣以及他于20世纪40时代和新时期对意识流等英国文艺的专心探究,萧乾赋予“新闻”以触摸更宽广人生面等意图,而独留文学为自己真实爱好之地点。时代的变迁并未改动萧乾作为初衷的文学信仰,只不过在家国危险面前,全部个人情感与偏心均需让坐落祖国的需求。
“在具有相同阅历的今世常识分子傍边,萧乾是最多地议论自己的前史的人”(贺桂梅《转机的时代——40-50时代作家研讨》),“倒卧”的“大鼻子”对自己的影响被晚年萧乾屡次叙述,用来解说自己1949年决议归国的缘由。虽一度阅历风雨,他一再着重当年挑选的无怨无悔。崇尚自在的浪漫心性融为他骨子里对文学始终如一的酷爱,孤苦无依的生长阅历,加上民国初年特别时代布景下被轻视的“小”身份,使得他对国家强壮的巴望分外剧烈。“弱国子民”身份促进他将对母亲的眷恋更加倾泻于对祖国的酷爱,旅英阅历将熔炼于萧乾生命深处的国家观念变得更为理性。李泽厚曾将我国近现代史思维史的根本头绪概括为“启蒙”与“救亡”的两层变奏,“文坛多面手”萧乾终身对文学与文明的寻求也可化约为“文学”与“新闻”的此伏彼起。关于萧乾这位“未带地图的旅人”而言,在这首壮美乐章的编写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祖国正是牵绊他终身的原点。
值得一提的是,萧乾作为出色的蒙古族作家,对民族故乡的爱情真诚深沉,萧乾遗孀文洁若将萧乾文学馆建在内蒙古大学正是对他的了解和满足。自2008年建立起,内蒙古大学萧乾文学馆作为国内仅有一家集萧乾文学艺术创造阅历和著作搜集、研讨、展现为一体的文明场馆,已成为我国一处全面记载和展现萧乾文学文明和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文明场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方式 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建议常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纳恰当办法,不然,与之有关的常识产权胶葛本网站不承当任何职责。